Skip to main content

开始,就是充满期待

中文 文章 建站 博客
Author
Nyx

那天我看到 椒盐豆豉的一篇博客2023 年了你为什么需要写博客,她讲了自己从小写博客的习惯,自己如何跟着媒介的变化而变化,还有一些建站和维护的经验。确实是一个钩子🪝,激励了我重新做一个以博客为主的个人网站。

为什么说重新呢?其实之前我有个人网站的,但那个真的做的很蠢,我建好基本没再点开过。整个是依靠一个现代感的网页静态模版渲染的,纯前端,没有模块化的设置能力。其首页进去是做了模糊化处理的一个卡片式的大图片背景,图片中间是我的名字,图片下面是三个卡片,分别是项目、写的歌之类的列表页入口。进入首页第一眼被吸引的一定会是图片和我的名字,名字的部分属于一个叠加我讨厌程度的buff了,本身看到自己的三次元名字也会感觉莫名的羞耻,它还特别大,不想看都不行。其整体效果就和其他千千万万的为了求职做的个人网站类似,塑料感很重。因为动机比较功利化,所以表达就被局限和重塑了,能说的捉襟见肘。所以每每点开自己的个人网站,都会极度不爽,久而久之别说更新了,甚至都不愿意点开。我自己都不愿点开,更何况别人呢?

而椒盐豆豉则提供了另一种解法,即把技术上的东西弱化,突出内容。建站是为了建一个表达渠道,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能建站而建站。简单朴实,意味深长。且也就是今天,她又发了一篇博文如何建立写博客的习惯,说2023 年了你为什么需要写博客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,看来众人都好似有某个相似的痛点。

不幸的社交性动物 #

所以有很多信息和情感需要与他人交换。如果我一个人在家待三天,就会感觉灵魂在受到煎熬。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主要是因为我没有目标感觉迷失,但这也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的状态。辉夜姬说疫情期间封控她被关在家50天没出门,我难以想象。在焦灼的社会环境、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,抱着对未来的未知和对暴力执法的恐惧,被锁在家里。这可能就是她当时为什么能坚持每天跳帕梅拉2小时这种堪比清修一般的习惯吧,现在放开后这项清修习惯也就彻底没了。

人都需要社交,但社交类型的配比和深度不尽相同。有的人或者有的时候人需要现实世界的体验,比如在城市里吃喝玩乐,去户外走野径看自然风景,认识不同的人;有的需要输入输出更体系化的内容,看书看剧写文创作,这是一种长度更长距离更远的社交。当然人们从中获取的东西都是有所不同的,按大分类来看是类似于mbti中的e和i,也就是外向和内向。对于我而说,前后者我都很需要,也可见于我mbti中的i属性百分之五十几。但前者对我而言更像日常吃饭,是一种能量的需要。后者,尤其是输出部分的在创作中的思考,会带给我营养和更绵长的舒服感。

我有几年沉迷于写诗,喜欢用这种浓缩的方式去表达,但很有意思的是我不爱读诗。现在回过头来看以前的诗,不太像读过的现代诗,更像那种在黑暗中一束光下,一个抡着中华大鼓专注敲击的念白。现在我慢慢想要更自由的表达,能用正常的语法和流畅的笔触说清一件事最好。可能是我日常零散的想法太多了,但由于我很少能有机会通过社交去沟通那些想法,它们已经占满我的脑袋了。然写诗需要灵感,并不是那么容易抒发,所以写文是一个好渠道。

有毒的环境 #

在简中平台上,你不会玩文字解谜游戏是没法看懂大部分内容的。审查制度就像地沟油过滤器一样,只想留下地沟油给大家吃。我在豆瓣一类的平台写一些东西,写之前先隐晦掉敏感内容,但仍常常被卡在发布环节。即便成功发布,当有人举报或者敏感词库又更新了,发布的内容又会被删除。这让我非常沮丧,感觉自己像是一头被圈养的猪,只允许我吃一堆剩菜剩饭。

再一个语言问题,作为一个居于加拿大的神基,官方语言是英语。英语对我的困难不亚于简中平台的审查制度,由于完全无法游刃有余,就都会让我在表达和思索的过程中不停地被打断。所以我为了最核心的目标,决定还是以中文为主。而且我并不讨厌中文,中文会给我舒适和亲切感,我只是讨厌现在被审查阉割的中文环境,所以我还是希望优质的内容去建设中文环境的。

个性化推荐。前两天听波米在反派影评上的播客 《7月节目重发与说明。》,他说自从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始做个性化推荐的看一看,他的发布流量就被腰斩。他说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原创优质内容,肉鸡式的内容会被算法选中后大行其道。完全没错,毕竟通常推荐算法的核心指标是点击率,这种不考虑用户粘性的即时性的指标作为评估指标,自然会得到无数堆砌关键词但无内容的东西。我受够了,所以开辟一个新园地。屏蔽一些干扰,看能不能好好说话?

不同次元的身份认同 #

在三次元和二次元,我应该会有不同的身份认同,三次元更经济性和社会性,二次元就更有想象力。在网页上,我的现实世界身份背景就没那么重要了。

这次建站的新体验 #

我参考椒盐豆豉的方案, Github Pages + Hugo,研究到实现大概花了几个小时。我发现自己编程的时候可以忘记时间,比如前天晚上大脑太兴奋四点才睡,第二天一点也不困。相比于之前为了考英语的随时秒睡,5杯咖啡也救不回来确实截然不同。并且完成后会有空虚感。这导致我怀疑这是不是“心流”状态,进而让我怀疑难道自己的本命职业是编程?回想以往,能达到这样状态的,还有创作音乐的编曲和制作阶段。相比于看电影、看书、写歌的写的阶段这种本来应该是很投入但实际我很容易走神的活动,它们的共性就是都在电脑上完成的,带有一定创造力和审美选择的,并且目标相对明确的活动。但我为什么没有投入很多精力在编程,是因为我总觉得这是一条无尽的路,这条路是固定的,只要你熟悉了记住了就能走好,也就是说没有创造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