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字先于本质
Table of Contents
朋友帮ta的朋友养猫,是一只折耳猫名字叫奥利奥。朋友又说自己家里还有一只美短名字也叫奥利奥。
折耳奥利奥 | 美短奥利奥 |
这勾起了我一个记忆,好像也认识不止一个小动物叫奥利奥,这个看似有些小情趣小创意的名字竟然成了人中李伟。
近些年给小动物起名或者小婴儿起小名很容易联想一个吃的,可见中国真是美食大国,食物可以和一切美好可爱的东西关联。虽然这样的食物常常小动物是不能吃的,比如奥利奥含有巧克力,所以ta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名字到底有什么意蕴。
我自己养过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。
我给小猫起的名字是李白,谐音于里白。因为她身上都是黄色的,只有肚子是白色的。小猫李白懒散好吃,喜欢半夜4点在我身边散步。以己度猫我常常给她喂火腿肠,因为我最喜欢的小零食便是火腿肠。她吃的很胖也不爱玩,回到老家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一个箭步就能上树,自己只能在下面干着急。
小狗的名字是张猪,他是我爷爷那一年3月从马路边捡回来的一直中华田园小黑狗,5月爷爷就去世了。我想让小狗有一种成为我家一份子的感觉,所以他有和我们一样的姓。叫猪则是那种美好祝愿,觉得猪猪很可爱,天天在吃吃喝喝,躺着晒太阳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。张猪不是绝顶聪明的狗狗,所以永远也没学会在固定地方便便。他喜欢出去玩,也喜欢我。他看我的眼神永远是亲切热烈的,而且我吃什么他就也吃什么,但相同的东西我如果没吃他也不屑一顾。我那段时间喜欢吃榴莲,所以他也超爱,吃到自己有点便秘。不过这种杂食也让他营养很好,毛色发亮,很多人以为他是边牧。 对于小猫小狗来说,ta们可能发现主人用特定音调发出特定声音的时候,就是在望着ta们,所以知道了这个是叫ta们的意思。但是小动物没有自我意识,所以可能不知道这个词儿是代表ta们。
名字之一:标识 #
有一类名字代表你存在过,属于你在社会或某个环境的标识,代表你这作为一个单位的个体。身份证的、护照上的名字最强势,基本其他所有名字都得和这里的名字绑定。假如你进了局子,你的名字就成了编号9527,等你出了局子,这个名字也不复存在,但如果提起则会带你重新进入到监狱里的生活。以前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,网络是真的互联网没有限制,你可以很自由地有多个身份,多种存在。而现在技术发展了,在中国大陆网络监视技术也进步到了天罗地网的程度,当所有的合法应用都需要手机号才能使用,而手机号又是和身份证多对一的,也就是一个ID就可以代表你,而你的所有网络踪迹都可以被这一个ID追踪到。
而现实的姓名本身,是分为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的。姓氏不论在全球哪个国家,新生儿童基本都是随父姓,可以说当我们拥有姓名的时候,就已经被这个社会的父权制打上烙印了。再说名字,通常都是父母起的,没有征求过我们的同意,当然我们那时候也没法去拒绝。日本动漫里常常很在意“名字”的意义,就像《千与千寻》里,认为人不可以忘记自己的名字,名字一旦被夺走,就忘记回家的路了。我不理解。我怀疑绝大多数人都曾有过不喜欢自己名字的时期,大概率就在青春期。有些人随着和父母和解而接受并重新喜欢上自己的名字,有些人则要去改名乃至改姓。对于“招娣”这类名字已然堂而皇之地把小孩刚出生的主体性磨灭了,父母宣告这个世界他们这个小孩的出生没有被祝福。这样的名字实在是该改。
名字之二:外号 #
读书阶段,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外号,基本上性格越亲和的同学,外号越多越好玩。我倒是外号很少,我能想起来的就那么一个,也仅存在于个别朋友口中。我的外号这么少莫不是因为我太严肃了?但同学录上,大家给我的评语都是搞笑又和解呢?身在其中答不出来。
外号是存在于熟人圈的,听到好朋友叫自己的外号久了,再听到大名都会心里一惊。但我实则认为,不论有没有外号,大名于我都会有很强烈的陌生感。
名字之三:标签 #
你的兴趣、你的阶层、你的习惯等等,这些都可以变成你的标签。通过标签,你成为了一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。甚至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,不提及一个动态的事情,则只能通过标签描述。比如一个40-50岁的金融行业的身高158的女高管,你能想到什么?你脑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既定的形象————俗称刻板印象?给人打标签不是一个礼貌的人,但好像接触的人越多,人脑越习惯给人打标签,因为这样做可以更快地去理解和决策。标签就是我们浓缩的人生经验。人们怀念小时候,是因为小时候脑子里没有那么多标签,一切都是崭新的。
萨特在讲存在先于本质的时候说,一个服务生,如果你说他是服务生,也和说一个杯子是一个杯子不一样,因为这不代表他的本质。“服务生”也是一个标签,标签只是一个存在而不是本质。但我不知道萨特有没有描述过本质是什么。王狗有一次问我,你到底是谁,我想了想,选择了一个让我无比挣扎的重要标签说,我是打工的。